初三了,想好好学习,学不进去怎么办?
有一次在 【知乎】 上看到一个中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想:这是一个很简单很常见的疑惑,无数学生有类似的迷茫,学校和媒体应该早就给出了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答案,为什么似乎并没有人看到?学校不是解惑的吗?
哦,不对,如今的学校不是解惑的,而是一个驯化场所。老师和家长肯定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但是并不能被学生接受,因为他们给出的答案根本就是错的。老师不需要管对错,他们的主要目标是驯化,而不是解惑。
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类似的、普遍的、并不难被回答的疑惑,但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就是找不到一个令人服气的答案。比如:现代人为什么会这么焦虑?根本原因是什么?
假如换一个问题:我七十三了,想学习怎么使用抖音,就是学不会,该怎么办?我想无数人会轻易给出答案。为什么?因为大家都认为七十三岁的老人不会玩抖音是正常的,不涉及面子,也不是一个教育问题。
没有人说:一个初三学生学不进去是正常的。
假如换一个问题:我十五岁了,很想去跑一次长跑,但根本跑不动,为什么?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也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回答,其中很容易找到正确答案。其实这三个问题很类似,学不进去和跑不动本质上是一回事,只是一个属于智力的范畴,另外一个是体力的范畴。我们都不介意承认自己或者孩子身体衰弱,但都介意孩子被人说成智力低下。在如今这个社会,身体弱小不会低人一等,头脑简单则会。
原来这股神秘的力量就是家长的面子。
农村老太太都看得到两个现实真相:第一,会不会读书是天生的,第二,会读书不代表会赚钱。她们自己的子孙是否成材因为已经和她们关系不大,所以眼光会比较客观。那些儿女比较平庸的中年人则不甘心承认这一点,很多问题由此产生 – 两种强大的力量要斗一斗,旁边会有连带受伤的人。
如今的学校主要侧重于理科,也就是抽象世界的逻辑推理能力,其次是部分文科,这些主要是记忆,中小学校对于工科对于艺术对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基本上不涉及,这些科目都需要其他的能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适合学工科或者当修理工电焊工裁缝等,这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能会比较弱,所以理科成绩比如数理化一般会比较差,成绩永远提高不上去。艺术家类型则是走向了抽象思维的另外一端,他们的思维过于发散和跳跃,没办法死记硬背,也不擅长推理,因此这两种大脑都不太适合读书。
做生意需要社交需要同理心也需要胆量,对很多有社恐的人来说不适合,适合走艺术路线的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步履艰难,他们需要有一个成熟而强大的社会保障系统去给他们托底,所以西方社会更适合他们,还有人天生适合做科研,往往这些人也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同样需要生活在一个社会制度健全的世界才能冒出来。
面子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社会底层力量,个人几乎不可能撼动,底层家庭的父母,本来活得就很艰难,更没有力量去尝试。敢于挑战面子问题的人,往往都是被逼到墙角,没有了多少退路的人,或者手眼通天,有很多生存空间的精英阶层。
面子的形成,根本上是一个在群体中站队的生存需求,在一个危机四伏没有多少安全感的世界,人们需要被身边人认可和扶持,否则遇到麻烦时没有人来帮忙。内心有足够安全感的人,因为知道自己遇到麻烦时有身边的陌生人来兜底,比如政府,所以可以不需要面子。农村老人不需要为儿女的教育和就业承担什么责任,也就是说他们比中年人更有安全感,所以就没那么在乎面子。
东方国家都注重面子,而西方国家不太在乎面子的根本原因,应该就是 社会安全感。比如中国,历史上都是集权制度,百姓的生存压力很多是来自于上面的阶层,为了保持足够的安全感,只能选择站队,和集体大多数站在一起,靠人数多才有机会对抗来自上面的威胁。西方国家有民主的传统,百姓的压力更多是来自自然环境,所以一方面他们的民众天生会去维护这种民主和自由说话的传统,另一方面,会有更多精力与兴趣去探索自然。
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孩子的出路极少,虽然有第三条路第四条路,但走的人少,胆小的人不敢来。所以对于教育,基因是第一位的,环境是第二位的,还有一个第三因素,就是胆量。
如果不适合读书,但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有没有什么办法?有! – 胆量。
距离来说,学生学不进去的原因之一其实是学习效率低,而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是睡眠不足,无效学习时间,包括无效作业太多,学校的那种灌输式的学习太多等等,家长其实都看在眼里,但是不敢反抗。
对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家庭来说,如果智商和勇气都没有,那就只能靠更加稀罕的运气了。















动物的眼睛 EYES OF ANIMALS
现在没有被它们的渺小的身体吸引注意力 ,是不是看上去这些瞳孔也都充满了智慧?
课程内容必须注册并且登录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