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眼下

夏威夷的沙滩上,晒太阳的为什么都是西方人?

其实夏威夷有很多日本人,但似乎最喜欢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都是白人,我也装模作样晒过几次,每次都是提前收场,躲到太阳伞或者树荫底下去了,不是因为担心晒黑,而是内心静不下来。我猜相当一部分亚洲男人都和我一样,不习惯在沙滩上长时间晒太阳并不是因为怕被晒黑,而是内心静不下来。

我内心还会有一个可笑的念头,觉得花这么多钱跑到这么远这么美丽的地方来,都睡掉了,好像有些浪费钱。不知道其他亚洲人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

也许白人喜欢晒太阳主要是和他们的体质有关,白人的祖先生活在寒冷的欧洲,他们会对晒太阳有一种原始的渴望。

我在美国生活时,对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一个强烈体会就是,西方人内心普遍比我们中国人要平静很多,这种平静我在南美洲的棕色人种身上感觉不到,在亚洲人身上感觉不到,在黑人那里反倒会有一些感觉。他们不像我们东亚人那样只有走投无路了才躺平,而是只要有机会就选择躺平。我是一个典型的亚历山大的中国中年人,每天都要往前冲才有安全感,而美国人很多成为了流浪汉也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开玩笑、养狗、看书、玩音乐。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焦虑?

有很多人尝试过找原因,找到的原因包括我们的很高的人口密度,包括我们这种权利集中在高层的制度,底下民众没有足够的权利等,都有道理。

大概一年前我在网上组织辩论赛,有一位家长对我的辩论赛的辩题提出了质疑,觉得针对未来世界进行辩论,还不如针对眼下的事情进行分析,她的观点其实代表了很多人的人生观,关注眼下的生活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就焦虑。

有一个问题:社会上普遍的焦虑和安全感缺失是很正常的现象吗?时刻要准备好努力奋斗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吗?多关注脚下的麻烦,少浪费时间盯着远方真的是王道吗?

真的吗?

并不是。我们只是习惯了而已。

这就和我们跟着一群人比赛越野赛跑一样,时刻要看着远方的目标才能保证跑的是直线。生活也是一场长跑,必须时刻清晰目标在何方。

对那些晒太阳的人来说,在大白天安安静静地晒几个小时太阳并不一定会让他们睡着,而会让我们有机会深度思考,将一些重要的问题想清楚,这很重要,绝对不是浪费时间。不管多忙,都要有这样的思考时间。

如今的中国孩子基本上都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没有梦想,他们的家长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将来适合做什么,后果之一就是大学毕业后只能去送外卖。

如果不是跟着别人在应试教育的大路上瞎跑,有些家长可能会让孩子另辟蹊径,不读大学,高中毕业就去送外卖,顺便用赚来的钱自学一门真正感兴趣的本事,这样会节省一家人多少精力和金钱?而且孩子会自信很多。

我举办辩论赛是为了打开同学们的格局,拓展他们的视野,不是为了解决眼下的麻烦。生活中也需要有远方的诗歌和鲜花盛开的草原才不会焦灼。

为什么越来越多西方顶尖大学不想录取中国大陆过去的大学生?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学生格局太小。比如我注意到大多数在学校参加过辩论赛的孩子说,他们之前的辩题基本上都是围绕学生作业和手机等问题的,也就是围绕他们自己的生活居多,偶尔也会有来自《四书五经》里的生活哲学,但很少参加辩论过需要世界视野的话题,比如国际政治等。

以前我组织同学们辩论过和十年后的世界有关的话题,但参加的同学们知识面比较单一,只能围绕机器人、气候变化等角度展开辩论,对其他角度比如战争、宗教冲突等对未来人生同样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领域就很陌生,说不出任何理由。对美国孩子而言,战争离他们并不远,宗教冲突也很近,所以学校觉得都应该有所准备,否则将来某一天就可能陷进去。

其实中国也一样,战争就在台湾海峡那边,而宗教冲突就在西边和西北边。

中国学生格局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少有时间精力去阅读严肃书籍,他们太累,长大了以后注定也和父辈一样,忙忙碌碌一辈子,但并不快乐,一年到头瞎转悠。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带着山水学堂的学生,去一次泰国或者巴厘岛,在沙滩上,美美地,安全感十足地晒一排日光浴。

妈妈带我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