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疾病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

如果在中国做一个广泛的调查,我估计80%以上的人群会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只是一种情绪状态等。这种广泛的误解事实上给抑郁症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无法逃避的压力,所以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有社恐,不愿意出门,尤其是相对弱小的少年儿童。

给抑郁症患者伤害最大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家人,因为他们一些不懂装懂的建议和劝说,很多时候不仅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大多数时候是在暗示患者很自私,不够努力,脆弱。

但即使看到自己的话起了反作用,很多家长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 – 不断劝抑郁症患者想开点,提醒说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要为身边人着想等等 – 这些话都可以反过来解读:你的意思是我没有尝试想开点?我自己在作死?你以为我每天都在想什么?难道不是尝试想开点?难道我不知道自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会让家人伤心?我在你的眼里就那么自私吗?你觉得我连基本的感恩之心都没有吗?难道我不想为身边人着想?我如果真的不想为家人着想,我早就死了一千遍了!

家人老师这种固执的错误做法就如同一把把刀子,扎在患者的心上,会导致患者最终将自己关在房里,不再和家人说话。

关在房里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就和动物受伤后需要找一个没有打扰的地方去舔舐伤口一样,但即使这样的疗伤空间往往也得不到,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自杀,会将他们的房门锁拆掉,保证父母随时可以进去。有一个家庭的父母甚至是强行踢开孩子的房门,我看到那个男孩的卧室门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伤口。

社会上之所以有很多人坚持这样的观点: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心情不好,或者受了什么打击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等等,原因之一是他们只是根据以往生活中的经历来得出的经验。实际上时代不同了,以前的人的生活相对单纯,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前是不存在的,比如以前的学校是没有补习班的,下课了可以到处跑跳甚至打球,那时候的孩子可以爬树捉鱼抓鸟。。。

原因之二是,这些中老年人所接受的单一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我们国家过去这几十年里习惯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每一场运动其实都是要扫清不一样的阶层和思想。

相对而言,有这种世俗经验的老年人会更倾向于对抑郁症患者指手画脚说一堆没用的指导和经验,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而那些没有多少世俗经验的年轻人则很少会这样做,比如患者的弟弟妹妹。我认识的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与家里老人的关系糟糕,极少会将家里的弟弟妹妹关在门外。

当然,抑郁症患者的很多表现,的确与那些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的人的表现差不多,也难怪这些老人会犯错。

从某个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大多数就是被这些一刀切的世俗框架给死死框住,想挣脱但是又挣脱不了,久而久之就精疲力竭,成了抑郁症患者,或者脾气暴躁,成了躁郁症患者,或者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那就是双相情感障碍。他们之所以都会抱着手机不放,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不出门,其实根本原因都是在与世俗社会切割,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些认为抑郁症不是病的人,往往就是喜欢用这种世俗眼光去看待芸芸众生的人,他们很难接受有个性的少数派,会对那些所谓的伤风败俗行为破口大骂,对身边人指指点点,他们是社会上的大多数,最强音,曾经的红卫兵,想要掌管这个世界的人。如果是在穆斯林社会,他们就是向那些不戴头巾的女性砸石头的刽子手。

主流社会的不宽容,不接受人的性格与选择的多样性,也许是当下抑郁症患者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生存压力只是一个重要条件,让这些天生有弱点的人凸显出来。我们的传统学校就是这么一个不接受学生个性与能力多样性的场所,少数有想法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无法成长,反而每天都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心力衰竭,就成了抑郁症患者,再也没有力量爬出来。

一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在这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去学习,而不是只有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两条路可以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办一所学校。

音频课程和节目推荐

下面这些老师的课程都很不错,都能在喜马拉雅上找到音频资料,建议大家在劳动或者运动的时候,开始听,这样同一段时间可以收获两样。石国鹏、袁腾飞、易中天、《晓说》《老梁故事会》慢慢更新。大家也可以利用下面的评论区来补充自己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