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教育

抑郁症患者拒绝运动怎么办?

几乎所有心理医生都说运动是摆脱抑郁症的好方法,按照生活常识来说也是这样。可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会拒绝出门,拒绝运动,也讨厌旁人提醒和推动她去运动,这该怎么办?

我的观察是,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会拒绝运动,包括拒绝一些人的帮助,首先是他们听到的文不对题的错误帮助和外行指导太多,久而久之让她们很反感,所以不管是不是善意的帮助,是不是理性的建议,只要是来自这个老是唠唠叨叨的人,或者这个喜欢说废话的群体,都会一律拒之门外。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更重要的,被更多人包括心理医生普遍忽视的原因,就是人的性格。比起环境,性格对一个人的抑郁状态影响更大,甚至大得多,比如抑郁症患者普遍都比较执拗和纠结,很多有强迫症,或者是完美主义者,或者天生自理能力很弱整天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她们因此与外界的冲突不断,心力逐渐耗尽,陷入抑郁的深井出不来。所以,抑郁症患者会比寻常人更固执于自己目前的选择,哪怕是明显不合理的生活状态,这种天生的执拗、不理性和缺乏大局观,是抑郁症患者的最根本的病因。

不是后天的。不信你看,有些一家三口的家庭中,会出现一大一小两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你说这是家庭环境导致的,那另外一个为什么没有抑郁?另外,抑郁症患者中大多数是女性,包括产前产后的妇女,如果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抑郁,那男性并没有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更少?原因只能是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能天生比较弱,或者承受的压力和不公平比男性更多。

既然是天生的执拗性格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很难改过来,因为天生的性格和弱点是很难改变的,比如容易上瘾,包括抽烟喝酒还有酒色等。这种人很难让自己变得理性和足够宽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不能真正病愈的原因。

但不能因为难就停下这种努力,方法还是有的,比如阅读和思考写作都有助于培养理性的思维,讨论和辩论同样有效,这些其实都比吃药更管用。虽然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想阅读更不想写作,但也有很多患者天生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们走出来的机会应该更大。

很多抑郁症患者不喜欢阅读写作,部分原因是因为太费神,但一般人都会愿意与人交谈,尤其是对抑郁症有同理心的旁人。

不同的抑郁症患者执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理性思维的程度不一样。山水学堂目前的三个学生中,男孩的状态明显要好一些,他愿意运动,吃得更健康,更自律,性格方面也明显没有那么偏执,他对于自救的态度也很明显更积极。

懂得了这些,也许作为旁人会更加心里有数,有了方向。

现在想起来,我自己以前也抑郁过,而且持续了很多年,只是当时没有听说过抑郁症这个词,不知道那是一种心理疾病,我能理解山水学堂的这几个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包括她们对待外出运动锻炼身体的消极抵抗。有个女孩是这样回应我的:“我不想运动,你明不明白?不想做的事不能强迫我去做!”貌似她之前被人强迫生活过很多年。

我小时候甚至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被人强迫了很多年,因为我从小就与众不同,所以我基本上能够理解他们。

要帮助身边的抑郁症患者,首先不说教。我们需要尊重其躲避现实生活,不想锻炼的状态,哪怕她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有害,也只能先忍住不说。就将她们看成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不出去锻炼是情非得已。

成人辩论赛:人的一生主要由天分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免费]11月17日

大多人数人可能还是认为后天环境,包括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大,但是原生家庭环境是一个结果,是受夫妻两个人和孩子的性格影响的,尤其是天性,也就是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改不过来的性情。

倒是社会环境和人的天性无关,法制环境、宗教、自然灾害、政治制度、战争、科技水平等等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那么这二者哪一个的影响更大?很想听听各位的见解。欢迎加入。

下面是我们群里的几位朋友的观点,给大家参考:

冬瓜:这个问题应该已经有结论了。
基因占到约60%~80%,或者更多。但基因或者说天赋,只是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到的教育,还没有发现他的天赋,更不用说把他的天赋发挥到上限了。没有发现和发挥一个人的天赋的时候,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而不是天赋。
当今社会的教育环境下,一个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也就是发现了他的天赋,并且发挥他的天赋的人),会远远优秀于受到普通教育的人。

罗:如果天赋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得到开发,而是被雪藏或者忽视,那它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茉莉:从绝对的影响力本身来看,基因的影响力强于养育方式。这个之前也是说过的,如冬瓜说的,我还查过大量的文献,现在最新的报道大概基因占78%的样子……但是要命的是,基因这玩意的影响力还严重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养育方式社会环境甚至某个随机事件……事情就变得诡异了起来。

比如有冒险基因的孩子,父母动荡的生活打开了他的眼界,注入了活力,让他一辈子为之受用~

但是一个基因上对可预测的确定性高度敏感的宝宝,有可能这样的童年导致终生都在不安全感中度过 ,别的天赋就没有能量去发挥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最好的策略应该还是不能一刀切,觉得基因更重要我作为父母就可以躺平了。或者认为养育方式是决定性的因此就很焦虑。因为我们人类对基因的研究还非常有限,最有操作性的是从自己的孩子具体点这个孩子,特别是婴幼儿期,他们那种自然而然的表现当中去发现他们可能的天赋点。然后父母提供尽量多样化的环境,去帮助我们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势,发现他们的天赋,然后如果引导发挥看父母自己的了,有的人有做老师的天赋,但是他跟妈妈关系不好,所以妈妈说让他去当老师,他可能逆反反其道行之,结果到了中年发现自己适合当老师也许已经晚了点。

同时一些基本的,比如说心理支持啊,情感照顾啊,这些是必须的基本面,不管你的孩子是如何的基因,人类有些共同的核心需求是不能否认的。比如,我从没见过某个人有天生不在乎母亲的爱和认可的基因,这是反人性的。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策略吧。

从因素本身的影响力,基因更强,但它让人绝望的地方在于:一旦你拿到某个剧本(基因),你就无法改变它了,只能接受。

从现实本身的操作性,我认为养育方式影响更大,因为关于基因几乎啥也做不了,养育方式才是可为空间。因为不管你拿到哪个剧本,总有优势,也总有劣势,如何发现和发挥优势也是属于后天养育方式的范畴……

所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