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讨论

不断插话的孩子,以及棉花糖实验

我们的辩论赛有时候会碰到一两个不断插话的孩子,怎么提醒和批评都没有用,这些孩子的逻辑并不差,他只是很想表达自己,好像平时没有太多机会表达自己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国外科学家的棉花糖实验 – 几十年前,这些科学家针对一些幼儿设计了一个实验:每个幼儿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说如果能够忍住一段时间先不吃,那待会就可以奖励一颗。结果是一部分孩子没有忍住,直接将这一颗吃了,另外一部分忍住了,他们吃到了两颗。后来这些科学家在他们成年以后继续上门调查,发现那些忍住没吃的孩子生活中都比较成功、幸福,相反没有忍住的成年后很多生活得不如人意。

山水营地夏令营的辩论赛

能够忍住代表大脑中的有相对强大的理性,而没有忍住代表是冲动型的人格,大脑缺乏足够的理性。换个说法,理性是一部分神经,有些人的这部分神经比较粗壮,有些人的这些神经则比较虚弱。大人相对孩子要理性很多,他们的这些神经在生活中被锻炼得粗壮了。

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场景都需要理性,不需要冲动,所以理性足够坚实的人,生活会比较顺利,财富会日渐累计,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和一个理性的人交往,不会浪费时间和财富。

冲动型的人首先人际关系不会好,其次他们生活中的财富积累会来得快去得快,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这样的人有点像赌徒进入赌场,少数人满载而归,大多数人倾家荡产。

不断插话的孩子,以及没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幼儿,肯定不是父母大人教育出来这种做法,只能是天生的。

如果是天生的,那就是脑袋里的硬件的不同 – 姑且不说这是一个问题 – 既然是硬件的不同,那就不能靠升级大脑的软件去改变现状,必须修改硬件。

所谓升级软件,意思是不断地劝说、说教、提醒,这些都是希望孩子改变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一般来说没用。这就好像劝说一个赌徒不要再去赌博一样,没用,除非你剁掉他一只手,这就是改变硬件了。在《活着》这部电影里,主角福贵在赌场里赌博那么多天,家人不管怎么劝都没用,后来是家财败尽家破人亡才彻底改变。

对于天生的弱点,比如做事不理性、冲动,需要这种强硬的改变,当一个人的手被剁掉,起作用的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恐惧是可以成为大脑这个硬件的一部分的,而旁人的劝说则是外部的信息。

这也是暑假美国夏令营期间,我将一个男孩单独留在沃尔玛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硬件的改变 – 比如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 才可能根本改变他的某种非理性的行为习惯。

生活中的一些悲剧、大的变故会改变一个人,也是这个道理,相当于这样的强烈的感情会持续地冲击大脑中的一些大脑神经,将一面本来没有通道的墙冲出一个新的通道,让生活彻底换一种组合。

除了这种思想上感情上的强烈冲击,主动的思考也有用,比如阅读,比如写作。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人中,比如作家,不少有一双慧眼。所谓慧眼就是说看问题比较全面而理性,因为他们经常思考。所以思考是一种长期的温和的对大脑神经的冲击和探索,虽然没有恐惧或者痛苦那么大的冲击力度,但它的不断用力,迟早也会让大脑中一面面空白而死板的墙上多出一条条通路。通路多了,人就灵活了。

所以,对于那些在辩论赛上不断插话的孩子,首先不要批评,不要带态度,给他一些方法,比如说每次说话之前,先抬头闭上眼睛将要说的话过一遍。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去写作,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这样他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很多时候,情绪是因为迷茫带来的,而不是因为不认同。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

如果在中国做一个广泛的调查,我估计80%以上的人群会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只是一种情绪状态等。这种广泛的误解事实上给抑郁症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无法逃避的压力,所以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有社恐,不愿意出门,尤其是相对弱小的少年儿童。

给抑郁症患者伤害最大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家人,因为他们一些不懂装懂的建议和劝说,很多时候不仅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大多数时候是在暗示患者很自私,不够努力,脆弱。

但即使看到自己的话起了反作用,很多家长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 – 不断劝抑郁症患者想开点,提醒说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要为身边人着想等等 – 这些话都可以反过来解读:你的意思是我没有尝试想开点?我自己在作死?你以为我每天都在想什么?难道不是尝试想开点?难道我不知道自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会让家人伤心?我在你的眼里就那么自私吗?你觉得我连基本的感恩之心都没有吗?难道我不想为身边人着想?我如果真的不想为家人着想,我早就死了一千遍了!

家人老师这种固执的错误做法就如同一把把刀子,扎在患者的心上,会导致患者最终将自己关在房里,不再和家人说话。

关在房里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就和动物受伤后需要找一个没有打扰的地方去舔舐伤口一样,但即使这样的疗伤空间往往也得不到,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自杀,会将他们的房门锁拆掉,保证父母随时可以进去。有一个家庭的父母甚至是强行踢开孩子的房门,我看到那个男孩的卧室门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伤口。

社会上之所以有很多人坚持这样的观点: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心情不好,或者受了什么打击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等等,原因之一是他们只是根据以往生活中的经历来得出的经验。实际上时代不同了,以前的人的生活相对单纯,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前是不存在的,比如以前的学校是没有补习班的,下课了可以到处跑跳甚至打球,那时候的孩子可以爬树捉鱼抓鸟。。。

原因之二是,这些中老年人所接受的单一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我们国家过去这几十年里习惯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每一场运动其实都是要扫清不一样的阶层和思想。

相对而言,有这种世俗经验的老年人会更倾向于对抑郁症患者指手画脚说一堆没用的指导和经验,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而那些没有多少世俗经验的年轻人则很少会这样做,比如患者的弟弟妹妹。我认识的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与家里老人的关系糟糕,极少会将家里的弟弟妹妹关在门外。

当然,抑郁症患者的很多表现,的确与那些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的人的表现差不多,也难怪这些老人会犯错。

从某个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大多数就是被这些一刀切的世俗框架给死死框住,想挣脱但是又挣脱不了,久而久之就精疲力竭,成了抑郁症患者,或者脾气暴躁,成了躁郁症患者,或者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那就是双相情感障碍。他们之所以都会抱着手机不放,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不出门,其实根本原因都是在与世俗社会切割,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些认为抑郁症不是病的人,往往就是喜欢用这种世俗眼光去看待芸芸众生的人,他们很难接受有个性的少数派,会对那些所谓的伤风败俗行为破口大骂,对身边人指指点点,他们是社会上的大多数,最强音,曾经的红卫兵,想要掌管这个世界的人。如果是在穆斯林社会,他们就是向那些不戴头巾的女性砸石头的刽子手。

主流社会的不宽容,不接受人的性格与选择的多样性,也许是当下抑郁症患者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生存压力只是一个重要条件,让这些天生有弱点的人凸显出来。我们的传统学校就是这么一个不接受学生个性与能力多样性的场所,少数有想法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无法成长,反而每天都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心力衰竭,就成了抑郁症患者,再也没有力量爬出来。

一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在这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去学习,而不是只有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两条路可以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办一所学校。

音频课程和节目推荐

下面这些老师的课程都很不错,都能在喜马拉雅上找到音频资料,建议大家在劳动或者运动的时候,开始听,这样同一段时间可以收获两样。石国鹏、袁腾飞、易中天、《晓说》《老梁故事会》慢慢更新。大家也可以利用下面的评论区来补充自己的推荐。

抑郁症患者拒绝运动怎么办?

几乎所有心理医生都说运动是摆脱抑郁症的好方法,按照生活常识来说也是这样。可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会拒绝出门,拒绝运动,也讨厌旁人提醒和推动她去运动,这该怎么办?

我的观察是,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会拒绝运动,包括拒绝一些人的帮助,首先是他们听到的文不对题的错误帮助和外行指导太多,久而久之让她们很反感,所以不管是不是善意的帮助,是不是理性的建议,只要是来自这个老是唠唠叨叨的人,或者这个喜欢说废话的群体,都会一律拒之门外。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更重要的,被更多人包括心理医生普遍忽视的原因,就是人的性格。比起环境,性格对一个人的抑郁状态影响更大,甚至大得多,比如抑郁症患者普遍都比较执拗和纠结,很多有强迫症,或者是完美主义者,或者天生自理能力很弱整天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她们因此与外界的冲突不断,心力逐渐耗尽,陷入抑郁的深井出不来。所以,抑郁症患者会比寻常人更固执于自己目前的选择,哪怕是明显不合理的生活状态,这种天生的执拗、不理性和缺乏大局观,是抑郁症患者的最根本的病因。

不是后天的。不信你看,有些一家三口的家庭中,会出现一大一小两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你说这是家庭环境导致的,那另外一个为什么没有抑郁?另外,抑郁症患者中大多数是女性,包括产前产后的妇女,如果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抑郁,那男性并没有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更少?原因只能是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能天生比较弱,或者承受的压力和不公平比男性更多。

既然是天生的执拗性格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很难改过来,因为天生的性格和弱点是很难改变的,比如容易上瘾,包括抽烟喝酒还有酒色等。这种人很难让自己变得理性和足够宽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不能真正病愈的原因。

但不能因为难就停下这种努力,方法还是有的,比如阅读和思考写作都有助于培养理性的思维,讨论和辩论同样有效,这些其实都比吃药更管用。虽然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想阅读更不想写作,但也有很多患者天生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们走出来的机会应该更大。

很多抑郁症患者不喜欢阅读写作,部分原因是因为太费神,但一般人都会愿意与人交谈,尤其是对抑郁症有同理心的旁人。

不同的抑郁症患者执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理性思维的程度不一样。山水学堂目前的三个学生中,男孩的状态明显要好一些,他愿意运动,吃得更健康,更自律,性格方面也明显没有那么偏执,他对于自救的态度也很明显更积极。

懂得了这些,也许作为旁人会更加心里有数,有了方向。

现在想起来,我自己以前也抑郁过,而且持续了很多年,只是当时没有听说过抑郁症这个词,不知道那是一种心理疾病,我能理解山水学堂的这几个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包括她们对待外出运动锻炼身体的消极抵抗。有个女孩是这样回应我的:“我不想运动,你明不明白?不想做的事不能强迫我去做!”貌似她之前被人强迫生活过很多年。

我小时候甚至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被人强迫了很多年,因为我从小就与众不同,所以我基本上能够理解他们。

要帮助身边的抑郁症患者,首先不说教。我们需要尊重其躲避现实生活,不想锻炼的状态,哪怕她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有害,也只能先忍住不说。就将她们看成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不出去锻炼是情非得已。

我的看法:抑郁症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些年碰到了很多抑郁症患者,大人孩子都有,因为山水学堂主要面向厌学孩子,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抑郁症状,无法上学。现在山水学堂有三个少年在读书,都是抑郁症患者,其中有两个还比较严重,她们让我有相对多的机会去了解这种所谓的大脑重感冒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抑郁症是会遗传的,生活中有不少家庭是两代人都有抑郁症。绝大多数中国人总倾向于将孩子的抑郁症归结为生活中有一个什么打击或者变故,其实没那么简单,生活中的打击当然会起推动作用,但它只是推动,这个人会不会受到这种打击的影响,这个才是关键。有些人天生乐观,不管什么打击都不会让他成为抑郁症患者;

其次,抑郁症和性格有很直接的联系,那些做什么都要第一的,或者是完美主义者,还有敏感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抑郁。生活中特别有主见的性格之人,意味着不会轻易迁就别人,那他们就会纠结,内心的冲突停不下来,心力耗尽,因此容易陷入抑郁的陷阱。

有主见和完美主义者往前稍微走一点就会变成固执,固执之人最容易抑郁,因为经常会与人产生冲突。所谓固执之人不是说时时刻刻都很坚持,而是说,碰到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人,这些人很难迁就自己去迎合别人,或者迁就别的规则。现实生活中需要迁就迎合的时候很多,那就意味着这些人经常需要内心斗争不停,久而久之就心神疲惫、睡眠不足、性格急躁。

所以,走出抑郁的根本途径不是陪伴,不是释放,而是改变思维模式,对人对事不要太固执,对人宽容一点。这一点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也赞同,但如何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则都不知所措,因为长久以来无数人想去改变抑郁症患者的想法,但又都不得其法,已经让这些患者很反抗,所以到了发病期往往已经无从下手了。

不得其法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打气、加油、鼓励,那些老人和家长包括不少老师就只会对抑郁症家人说这些没用的废话,往往使得患者状况更差,只想逃离这些唠唠叨叨的家人。

一个宽容的压力不大的社会也是缓解抑郁症的重要途经,这个需要大家一起来建设,先从正确地认识开始 – 抑郁症不是情绪问题,不是意志问题,主要是一个缺乏理性和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的问题。

在家上学者如何通过网络,合作做自己的自媒体,靠打赏赚钱

第一步: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并且相对熟悉的领域 ,比如说【宠物】,写下来,贴在墙上。

第二步:在手机上下载百度翻译,查 宠物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结果是pet。

第三步:打开bing.com 这个搜索引擎,别用百度,选择国际站。搜索 pet 这个单词,会出来很多信息,都是英文的。

第四步:看不懂没关系,百度翻译上可以全文翻译。复制过来,看百度翻译怎么说。绝大部分翻译是准确的,只是表达有些生硬,先将这些翻译过来的中文复制到自己手机的笔记应用上,比如印象笔记,然后开始修改,让那些读起来不太顺口的语句变得顺口。并且将那些啰嗦的内容去掉,只留下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第五步:把这篇内容发给同一小组的所有伙伴审核,修改,提意见。对方必须写下至少10句点评,附在下方。

第六步:自己再完善一次,然后发给总编进行审核修改,并发表。

接下来你可以等着看微信上有没有人打赏。大家互相打赏鼓劲吧,一块钱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