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ulian发布的文章

不断插话的孩子,以及棉花糖实验

我们的辩论赛有时候会碰到一两个不断插话的孩子,怎么提醒和批评都没有用,这些孩子的逻辑并不差,他只是很想表达自己,好像平时没有太多机会表达自己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我想起了那个著名的国外科学家的棉花糖实验 – 几十年前,这些科学家针对一些幼儿设计了一个实验:每个幼儿面前摆着一个棉花糖,说如果能够忍住一段时间先不吃,那待会就可以奖励一颗。结果是一部分孩子没有忍住,直接将这一颗吃了,另外一部分忍住了,他们吃到了两颗。后来这些科学家在他们成年以后继续上门调查,发现那些忍住没吃的孩子生活中都比较成功、幸福,相反没有忍住的成年后很多生活得不如人意。

山水营地夏令营的辩论赛

能够忍住代表大脑中的有相对强大的理性,而没有忍住代表是冲动型的人格,大脑缺乏足够的理性。换个说法,理性是一部分神经,有些人的这部分神经比较粗壮,有些人的这些神经则比较虚弱。大人相对孩子要理性很多,他们的这些神经在生活中被锻炼得粗壮了。

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场景都需要理性,不需要冲动,所以理性足够坚实的人,生活会比较顺利,财富会日渐累计,人际关系也会比较好,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和一个理性的人交往,不会浪费时间和财富。

冲动型的人首先人际关系不会好,其次他们生活中的财富积累会来得快去得快,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这样的人有点像赌徒进入赌场,少数人满载而归,大多数人倾家荡产。

不断插话的孩子,以及没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幼儿,肯定不是父母大人教育出来这种做法,只能是天生的。

如果是天生的,那就是脑袋里的硬件的不同 – 姑且不说这是一个问题 – 既然是硬件的不同,那就不能靠升级大脑的软件去改变现状,必须修改硬件。

所谓升级软件,意思是不断地劝说、说教、提醒,这些都是希望孩子改变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一般来说没用。这就好像劝说一个赌徒不要再去赌博一样,没用,除非你剁掉他一只手,这就是改变硬件了。在《活着》这部电影里,主角福贵在赌场里赌博那么多天,家人不管怎么劝都没用,后来是家财败尽家破人亡才彻底改变。

对于天生的弱点,比如做事不理性、冲动,需要这种强硬的改变,当一个人的手被剁掉,起作用的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恐惧是可以成为大脑这个硬件的一部分的,而旁人的劝说则是外部的信息。

这也是暑假美国夏令营期间,我将一个男孩单独留在沃尔玛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硬件的改变 – 比如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 – 才可能根本改变他的某种非理性的行为习惯。

生活中的一些悲剧、大的变故会改变一个人,也是这个道理,相当于这样的强烈的感情会持续地冲击大脑中的一些大脑神经,将一面本来没有通道的墙冲出一个新的通道,让生活彻底换一种组合。

除了这种思想上感情上的强烈冲击,主动的思考也有用,比如阅读,比如写作。经常阅读和写作的人中,比如作家,不少有一双慧眼。所谓慧眼就是说看问题比较全面而理性,因为他们经常思考。所以思考是一种长期的温和的对大脑神经的冲击和探索,虽然没有恐惧或者痛苦那么大的冲击力度,但它的不断用力,迟早也会让大脑中一面面空白而死板的墙上多出一条条通路。通路多了,人就灵活了。

所以,对于那些在辩论赛上不断插话的孩子,首先不要批评,不要带态度,给他一些方法,比如说每次说话之前,先抬头闭上眼睛将要说的话过一遍。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去写作,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这样他就不会那么迷茫了。

很多时候,情绪是因为迷茫带来的,而不是因为不认同。

[辩词示范] 科技让我们更孤独吗?

过去几十年,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等技术已经永远地改变了我们彼此互动的方式。但同时,研究发现,人们变得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感对世界各地的不同社会都产生了很负面的影响。人们不禁开始思考:科技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吗?

孤独的影响

不管是谁,生活中时不时都会有孤独感。毕竟,孤独是因为我们都需要生活中有一些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可能这种需求未得到满足,无论你是宅在家,还是在一个嘈杂的房间里,这种需求都可能会击中你的内心,让你无力,让你受伤。如果这种孤独感持续存在,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心理和情绪健康产生危害。

许多国家都宣布孤独症正在流行,给各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了负担,降低了生产力,并降低了整体生活质量。一项研究报告称,47% 的美国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交往。英国的孤独问题非常普遍,听说他们甚至成立了一个孤独部(Ministry of Loneliness)来处理这个问题。在中国和日本等国家,社交孤独症也在扩散。

除了让人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孤立之外,网络也会让人惹上麻烦。有危险人物,比如有极端信仰的人经常在社交媒体和论坛上寻找那些孤独游侠,来传播一些危险的世界观。极端主义利用人们的孤独和愤怒,给他们一种归属感和社区感,比如一些鼓动少年去自杀的社群。

网络如何使人上瘾

关键词是:缺乏。现实生活中缺乏的,只能上网去寻找。对青少年来说,特别明显,他们想要去看世界 ,现实生活把他们困在课堂和家之间,哪里都去不了,哪里都做不了 ,只好去手机上探索世界。

成年人也差不多,被工作和家庭困在一个地方动不了,于是去刷抖音,对着一个个陌生人傻笑 – 这种傻笑可以毫无顾忌,非常放松,绝对不会有人说你不懂礼貌啥的。

网络世界这种低成本的刺激体验正是其让人上瘾的根本原因。因为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压力大,需要找到一个便捷而便宜的途径释放,那就只有网络了。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现实生活必须更宽容一些,要更丰富一些。只有宽容才能承接压力 ,只有丰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情感链接需求。

技术如何完善自己,才能避免这些副作用


个人认为关键是立法,网络上的各种应用是只关注利润的,没有多少社会公德心,他们只会开发让人上瘾但没什么精神营养的产品,这不能怪他们。社会公德心是政府、公益组织的事情。这些年政府对腾讯等公司进行处罚和限制,我个人是鼓掌欢迎的。

阿里巴巴和百度也好不到哪里去,都应该罚款警告。不过腾讯是最坏的那个,让这种没有社会公德心的公司成为中国的科技巨头是这个时代的耻辱。

至少在这个方面,我们老百姓,尤其是广大焦虑的父母,与政府是站在一边的,就是让腾讯等公司不再打孩子的主意 — 虽然双方是出于不同的目的。

辩论赛[记录]: 科技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孤独吗?

正方小飞猫:我认为科技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孤独,周围的事物渐渐的变成了那些科技的新意,比如机器人,一些没有真心实感的物品。

主持人罗老师:请问,你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有哪些?为什么你认为科技让我们现代人越来越孤独,他有没有让你变得越来越孤独。为什么一定要对方有真心实感?你才能感觉不孤独?

正方小飞猫:是的,我们还有家人和朋友,但是从各种物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以前满满的回忆,随着科技的变新,我们的物品也在慢慢更换,我们的回忆也慢慢消失,产生孤独感。

主持人罗老师:为什么回忆慢慢消失,就会产生孤独感?有些回忆消失,但是新的回忆又在增加。

正方小飞猫:现在我们和家人即使在一个城市,也经常见不到面,需要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但同样的这种交流缺乏感情,缺乏爱。

主持人罗老师:为什么是用微信和qq方式进行交流会缺乏爱,缺乏感情。那在线下交流,也会吵架呀。在线上交流,至少你看不到对方的颜色。对方也不能打你。线下两个人在同一间屋子里面,都有可能冷冰冰的。

正方小飞猫:缺乏“温度”。不能拥抱, 不能握手。不能直观的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并作出判断。

主持人罗老师:为什么一定要对方有真心实感?你才能感觉不孤独.

正方小飞猫:对对方有真实真情实感,我们才能互相熟悉互相认识。“我们”才不会孤独。
注:我们指所有人类。

主持人罗老师:好像不能拥抱,不能握手,不能作为没有温度的标志。很多公益事业都是没有拥抱,没有握手的,但是仍然让人感觉到温暖。

反方center:科技体现在方方面面,信息时代也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在这个多样化,科技化的世界,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但人与人的相处更少了吗?没有,答案是增多了,过去人们也许苦恼于无法与亲友随时交流,而现在5G的普遍,将人与人的交流网织得越来越密,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新奇有趣。

主持人罗老师:至于说直观的感受到别人的情绪,并且做出判断。这个好像不一定需要线下才能进行。

正方小飞猫:科技也为人类增加了许多烦恼,让人类越来越孤独。比如聊天的不方便,我们现在用的是QQ,用的是微信,我们还得转成文字。

反方center:没有科技,还需要写信,写信快还是打字快呢。

主持人罗老师:科技让人类能够同时在不同的时空里面,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范围很大,而我们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感情投入是有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所以在分子基本不变而分母大大增加的情况下,我们与每一个人的交流都变得比较肤浅,甚至虚假,所以我们就会感觉越来越孤独。

正方小飞猫:我们不是拒绝科技,但是我们对科技的使用要适度,过度利用科技只会让人类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在某些方面上不动于衷。

反方center:使用科技过度,问题的主体与本身在使用的个人,而不是科技,错误不应该归咎于科技这个媒介。

反方center:诚然如此,科技增加了交流对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提高了交流效率,没有科技时,想要达到理想对话效果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远远大于科技发达的今天。

正方小飞猫:同样的我们所交流的人都是我们要花费大量感情去交流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不会虚假,不会孤独。

反方center:科技下的交流也包含丰富感情,但不需要花费过多时间,提高交流效率。

正方小飞猫:但同样的我们对各种的事情都会表现的非常敷衍,因为事情太多了。

反方center:事情多只是懒惰的幌子,敷衍是主观意识而不是客观后果。

主持人罗老师:但是效率的提高,比不上我们撒大网的速度。也就是说,刚才那个公式分子扩大的速度,比不上分母,增加的速度。以前我们一个人,一辈子可能最多跟几个人谈恋爱,现在一个人,一辈子可能跟几十个人谈恋爱。沟通效率的提高没有增加这么快。

反方center:一个专情的人,即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不会因此敷衍恋爱。

正方小飞猫:那么想想未来,我们身边的宠物猫宠物狗乃至宠物鸟等等等等,这些如果都换成了机器,那还会有感情吗? 选机器也可以通过感应器的方式了解到我们的心情情绪的,但是同样的他变得非常直接,不委婉也没有任何的情绪变化,就像一块死气沉沉的废铁。我们的感情逐渐缺失,不在有任何感受,对人生开始慢慢淡化。

反方center:科技是在创新,而非取代,人是有思想的个体,对于事物有看待和认知能力,猫狗变为机器,所带来的利弊人自会衡量,机器由人主导。

正方小飞猫:对方辩友认为科技的定义是什么?科技就不会给人类带来坏处吗?对方辩友认为孤独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样才叫孤独?

反方center:科技即科学技术,创新发展。

正方小飞猫:即使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受到种种种种的压力挫折等等等等,从而使人类造成孤独感。

反方center:对方辩友所说的孤独,究竟是科技发展导致的,还是主观上促成的?对方辩友认为的辩题,难道是科技的利弊吗?为什么你会将孤独归结于科技发展的结果?科技不发展,就没有孤独存在了吗?

正方小飞猫:①对方辩友,科技发展导致和主观上促成各占一半。②是,但不完全是。 科技的利弊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让我们变得孤独。③科技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形,人们是无法做出快速反应的。④我方认为科技发展会造成孤独感加重,但并不是说科技不发展 ,就不会有孤独。

主持人罗老师:我来提几个问题吧,请正方,反方都要回答。1. 科技,也就是说,网络和手机让你自己变得更孤独了吗?2. 你身边的人包括老年人,有没有因为科技和手机变得孤独或者活泼?

反方center:网络和手机没有使我更孤独,相反,网络和手机带来了比科技不发达时期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文化,使生活更加充实。

主持人罗老师:你身边有没有朋友?本来是非常内向,因为有了手机,变得开朗了?有没有一些人本来是没有自信,因为有了手机,变得更自信了。

正方朔伽:我爷爷几乎在家一大半的时间都在看手机,我有时侯想和他聊天他都不理我。

正方小飞猫: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繁琐的内容,事情使我们感觉到厌烦孤独。

反方center:对于老年人这个群体来说,导致他们孤独的因素,其实不是科技发展,而是缺乏爱与关心,爱与关心需要家人给予。

正方小飞猫:对方辩友关心与爱,老人手机处处盯着手机,我们也无法给予。

正方朔伽:是孤独啊,他内心空虚,才会宁可去看网络的信息也不愿意和我们家人聊天。

主持人罗老师:他的笑声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正方朔伽:减少了,话也少了,还总生病,有时候眼睛不舒服,有时候脖子不舒服。

正方小飞猫:根据正方的例子,虽然可能便有的爷爷他的笑容增加了,但是呢同时他的亲人的笑容减少了不少。

正方朔伽:因为网络只是给予你信息,你被动接受就行,但人跟人交流是需要互动的。

主持人罗老师:三位小辩手,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老婆,结果在网络上面找到老婆的案例?

反方center:好,针对对方辩友所提出的这一类情况,科技发展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们是不是也就拥有更多时间去陪伴老人,关心老人。

主持人罗老师:主要是因为网络很多孤儿找到了收养他们的家庭。这算不算反方的证据。

正方朔伽:网络让人学会如何跟虚拟世界虚假信息共存,但这些都是虚幻的,我觉得如何虚幻的东西背后都有孤独的原因。或者说是精神世界到了一定程度表现出来一种新的形式。

正方小飞猫:对方辩友,这些虚假看上去美好的东西一旦失去了的话,绝望的感觉就会越强烈,从而导致孤独。

反方center: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失去真实的东西就不会失望了吗?绝望的感觉不是虚假导致的,是失去导致的。就好像赌博的人,赌的时候非常的忘我,还总幻想自己一夜暴富,可是事实是越赌越穷,越穷还越想赌。而虚假也不是网络的定义,赌博同样存在于现实。失去的不是虚假的东西吗?

反方center:虚假的信息和网络信息是包含关系,网络信息有真有假,现实生活的信息也一样,我们从前说眼见为实,但仔细想想,眼见之景也可以是演出来的。

正方小飞猫:眼见之景的感情更加深刻,更加的具体,没有网络那么摸不着头脑。

正方小飞猫:可是有时候刷网络就经常刷到别人家的什么什么就会感觉到越绝望,感觉到自己的无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越来越孤独。

反方center: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失去真实的东西就不会失望了吗?这样的失望不是科技带来的,是个人能力不足带来的,解决方案不是指责科技,而是增进个人。

正方朔伽:同样都是失望,不同的是现实中的失望你可以改变,而网络的失望是被平台制定者所控制。

反方center:现实中失望如何改变?网络的失望又如何被控制?人是有情感的个体,不是傀儡又何来操纵一说。

正方小飞猫:对方辩友,我们在新闻上也能看到很多案例,通过网络通过手机进行一些诈骗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否该严禁处理,但是这样的事情每天每夜几乎都在发生,我们无法制止,这是因为网络手机等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我们是否该想一想网络会不会让人坐着让人觉得不舒服,难受绝望孤独

主持人罗老师:我给三位小朋友提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中间,是不是也需要一些虚幻的精神满足?还是说都应该是脚踏实地,可以摸得到温度的满足?如果是两者都需要,那么什么样的比例比较合适

正方小飞猫:虚幻:现实=1:3
正方朔伽:我觉得两者都需要,网络带给我们生活便利,但不要过于依赖,也不要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反方center:脚踏实地,目标不是虚幻的而是切实的。

辩论赛[记录]:十年后,人类社会将变得更安全,还是更危险?

反方一辩杨子钦,我方观点是十年后地球将会更危险。理由如下:

  1. 各国对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大,会渐渐引发冲突。
  2.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资源的毁灭性的开发将使环境陷入困境。
  3. 病毒的一次次爆发,医疗根治技术和手段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4. 世界拜金主义蔓延,越来越多的人不择手段攫取金钱。
  5. 经科学家探测,宇宙中有生命体存在。谁也不能保证其会不会对地球造成威胁。
  6. 抑郁症患者及心理不健康者人数每年持续增加,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一定的威胁。

主持人罗老师:

请问正方一辩,为什么说世界各国对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大?不是一直很大吗?现在物质方面比以前充裕了,为什么反而对利益的追求会越来越大?

反方杨子钦:

资源越来越少,各国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主持人罗老师:

对于正方上面观点中的第二条,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资源的开发变得越来越具有毁灭性,为什么不是反过来?科技的进步会导致资源的开发变得更有效率,更清洁。

反方杨子钦: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较慢

 正方杨老师:

反方陈词说的是有战争危险,基于人性本私,其实战争危险从未远离过我们。但请反方辩友们说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的理由!

反方杨子钦:

如上,资源再生速度比不上战争获得的效率,而资源越来越少的国家会寻找别的出路比如战争掠夺。

正方杨老师:

再生资源如矿产,并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对方辩友过多地强调再生资源的更新,觉得会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显然没有说服力。

主持人罗老师:反方开篇陈词上面,已经写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的理由,主要是因为很多的国际矛盾已经包不住了。比如说我们中国自己,国际关系现在是越来越恶化,中国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以前几十年又没有经济发展在支撑,所以包住了,但是现在没有了,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包住了。

正方杨老师:历史上的中国何时远离过战争,近代中国除了改开的30年,国际关系一直都复杂。

反方邱子涵:

大家好,我是邱子涵。我很赞成一辩反方的论点

  1. 利益有很多,比如石油资源,矿石,以及核电能源还有科技 外太空能源,这些是占领在少数人手上,物欲越强,企业扩大再生产,为了缩减成本,机器生产线扩大,人力减少,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引起饥荒饿死,一旦发生暴乱和战争,失去道德底线危害性极大。
  2. 比尔盖茨提出 清洁生物能源,无碳资源创新跟不上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速,冰川融化以及生物濒临灭绝,生物链条减少。这些都在说明 人类的大环境无法一起改变,少数人的醒悟,无法代替大多数人追逐科技的享受,比如空调和冰箱要有氨气,这是一种破坏大气层的臭氧,会更快加速大气保护层损坏,这样不仅空气 酸雨 和土质都会受污染,动植物和微生物也不免遭殃。

主持人罗老师:

对于对方所提到的第一条,资源在少数人手上。这一直是这样的。另外,企业为了缩减成本,会使得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然后引起饥荒。这中间没有逻辑关系。为什么找不到工作会引起饥荒?又不是土地不能种了。第二条,生物链条减少和未来变得更危险之间是什么关系?反方杨子钦:食物链减少,如果到了人类的食物链上,那岂不是灭亡了吗?食物链减少,但是人类不需要吃很多种类的食品啊。我们平时吃的食品就那么几十种。

正方杨老师:@反方邱子涵 

首先必须肯定对方辩友居安思危的远见,但说实在的,可能你的父母、祖辈都听到过类似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其实莫说十年,恐怕是几百年都未必出现的事情。要相信,人类一直在发展中。

反方杨子钦:

战争不局限在战场上,对人才、科技、情报的抢夺也是可怕的~刚刚过去的孟晚舟事件,正方辩友忘记了吗?

正方杨老师:

孟晚舟事件错综复杂,提议回避政治。另外,这也不是人类的危险。

反方杨子钦:

这是战争与政治矛盾的开端,后果是人类的危险

主持人罗老师:

为什么反方说这个只发生在两三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插曲,会是人类的麻烦?中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反方杨子钦:

@正方杨老师  一次又一次强调我方的例子不是危险。但这是危险的前兆。那是不是太阳陨落了和地球没有关系

正方杨老师:@反方邱子涵 

首先必须肯定对方辩友居安思危的远见,但说实在的,可能你的父母、祖辈都听到过类似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其实莫说十年,恐怕是几百年都未必出现的事情。要相信,人类一直在发展中。

主持人罗老师:

反方提到了酸雨等环境问题,至少在湖南,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健康,为什么说,十年后会比现在更差?

反方杨子钦:

酸雨是气候条件,湖南的土地条件好也不影响酸雨的破坏

主持人罗老师

酸雨会导致土壤品质恶化,既然湖南的土壤变得健康了,那酸雨至少没有在湖南变得更严重。

主持人罗老师:

现在有了比以前丰富的物质,有条件改善土壤和气候环境。至少在中国这个大国是这样的。

反方邱子涵:@辩论赛主持人_罗老师 

食物链减少 会引起某种物种增多,也会引进单一物种侵入,之前的非洲蝗虫事件 不是更好的说明。这不是环境破坏预警?

主持人罗老师:

非洲蝗虫事件与食物链减少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我听到的解释是和气候有关,不是食物链,反方辩友

反方李晗彬:

我认为十年后两极分化会更加严重,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有极端思想的人越来越多,社会将成为一个高风险的社会,

主持人罗老师:

为什么反方这么认为?理论依据在哪里?有极端思想的人增多,是不是更有可能让世界变得更加公平?这个公平的世界会照顾到有极端思想的和特殊需求的人,同时也减少两极分化?这不是好事吗?为什么说会更危险?为什么两级分化会更严重?

正方杨老师:

对方辩友讲的两极分化,应该是指部分的国家和地区,而不是整个人类社会。

主持人罗老师: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直强调要实现共同富裕,怎么反方认为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吗?

反方杨子钦:

国家之间的问题是面向国际的,那那些国不会东施效颦,也会想办法独自发展,总有国家会作梗起哄

主持人罗老师: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作梗起哄?如果中美加之间有了矛盾?他们有什么好处?

反方杨子钦:

渔翁得利 。 英国德国二战两败俱伤,不也被捅娄子了吗

主持人罗老师:

对方辩友的意思是,美国在二战中起哄作梗?渔翁得利就让他得利好了,又不是故意挑唆。

反方杨子钦:

如果每个人都抢夺”得利”  不就是战争的引发吗?

主持人罗老师:

重复,你认为我们国家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吗?是,我说的打过就是指人口最大。对方说的两级分化,不是指的人口吗?

反方李晗彬:

那只是理想的共同富裕。

主持人罗老师:

对方辩友的意思是,我们的领导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对吗?

反方杨子钦:

富裕是个概念,如果每个人都富裕,那么钱最多的才富裕,最少的富裕也变成了贫穷

主持人罗老师:

这个逻辑好想没有根据。最少的富裕为什么会等于贫穷?请对方去瑞士和北欧国家看看,他们那里基本上没有谁会觉得自己贫穷。

反方杨子钦:

40年以前,有辆电瓶都稀罕,现在有辆电瓶都算普通了

主持人罗老师:

意思是,现在有电瓶车的人会觉得自己比以前还穷?

反方杨子钦:

我把汽车卖了比以前还穷?

主持人罗老师

为什么?卖了汽车不是有现金吗?

正方杨老师:

对方辩友认为两极分化是人类危险的原因,实际上两极分化的问题,很多国家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处理,那就是高税收,高福利。

反方邱子涵:@辩论赛主持人_罗老师 

对方辩友,如果食物链单一,人们对外需求更多,那么造成扩大生产和对环境依赖就更大,难道不会引起酸雨 空气质量,以及生物环境破坏???

主持人罗老师:

食物链单一,不代表食物产量减少。为什么会导致人们对外需求更多?还有,如果是中美矛盾,谁敢来抢?我方没有说有电动车的时代比没电动车的时代更穷。所以卖了车我方也认为整体是在变得富足的,富足所以安全。

反方邱子涵:

人类的需求 就是衣食住行,食物链条变少,需求会减少吗?人类为了生存就会对环境索求更多 食物种类。后果只会越来越糟糕。

主持人罗老师:

人类的需求不会减少,但是食物链条变短,不代表物质和事物总量变少,相反,由于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总量会增加,所以人类的需求依然会得到满足。因为富足所以有足够的精力和资金去治理环境,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好的教育就能提高效率,避免生活中的很多坑,所以,整体而言,人类社会在十年后会变得更安全。

反方邱子涵:@辩论赛主持人_罗老师 

汽车能源是有限,水能和风能太阳能可以提供电能源,是无限。

主持人罗老师:

这和未来会变得更不安全之间有和逻辑联系?

正方杨老师:

任何社会两极分化一直都有,现在还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处理。孟晚舟事件,更只是一个特例,导致战争爆发的概率小到可以忽略。人类近代真正的危险是宗教信仰冲突、意识形态冲突、价值观的冲突,而不是物质上的。

金井湖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

如果在中国做一个广泛的调查,我估计80%以上的人群会认为,抑郁症不是疾病,只是一种情绪状态等。这种广泛的误解事实上给抑郁症患者造成了巨大的无法逃避的压力,所以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有社恐,不愿意出门,尤其是相对弱小的少年儿童。

给抑郁症患者伤害最大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家人,因为他们一些不懂装懂的建议和劝说,很多时候不仅仅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大多数时候是在暗示患者很自私,不够努力,脆弱。

但即使看到自己的话起了反作用,很多家长仍然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一贯做法 – 不断劝抑郁症患者想开点,提醒说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要为身边人着想等等 – 这些话都可以反过来解读:你的意思是我没有尝试想开点?我自己在作死?你以为我每天都在想什么?难道不是尝试想开点?难道我不知道自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会让家人伤心?我在你的眼里就那么自私吗?你觉得我连基本的感恩之心都没有吗?难道我不想为身边人着想?我如果真的不想为家人着想,我早就死了一千遍了!

家人老师这种固执的错误做法就如同一把把刀子,扎在患者的心上,会导致患者最终将自己关在房里,不再和家人说话。

关在房里是一个疗伤的过程,就和动物受伤后需要找一个没有打扰的地方去舔舐伤口一样,但即使这样的疗伤空间往往也得不到,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自杀,会将他们的房门锁拆掉,保证父母随时可以进去。有一个家庭的父母甚至是强行踢开孩子的房门,我看到那个男孩的卧室门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伤口。

社会上之所以有很多人坚持这样的观点:抑郁症不是病,只是心情不好,或者受了什么打击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等等,原因之一是他们只是根据以往生活中的经历来得出的经验。实际上时代不同了,以前的人的生活相对单纯,很多现代社会的问题以前是不存在的,比如以前的学校是没有补习班的,下课了可以到处跑跳甚至打球,那时候的孩子可以爬树捉鱼抓鸟。。。

原因之二是,这些中老年人所接受的单一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我们国家过去这几十年里习惯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每一场运动其实都是要扫清不一样的阶层和思想。

相对而言,有这种世俗经验的老年人会更倾向于对抑郁症患者指手画脚说一堆没用的指导和经验,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而那些没有多少世俗经验的年轻人则很少会这样做,比如患者的弟弟妹妹。我认识的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与家里老人的关系糟糕,极少会将家里的弟弟妹妹关在门外。

当然,抑郁症患者的很多表现,的确与那些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的人的表现差不多,也难怪这些老人会犯错。

从某个角度来说,抑郁症患者大多数就是被这些一刀切的世俗框架给死死框住,想挣脱但是又挣脱不了,久而久之就精疲力竭,成了抑郁症患者,或者脾气暴躁,成了躁郁症患者,或者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那就是双相情感障碍。他们之所以都会抱着手机不放,晚上不睡觉白天睡觉,不出门,其实根本原因都是在与世俗社会切割,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那些认为抑郁症不是病的人,往往就是喜欢用这种世俗眼光去看待芸芸众生的人,他们很难接受有个性的少数派,会对那些所谓的伤风败俗行为破口大骂,对身边人指指点点,他们是社会上的大多数,最强音,曾经的红卫兵,想要掌管这个世界的人。如果是在穆斯林社会,他们就是向那些不戴头巾的女性砸石头的刽子手。

主流社会的不宽容,不接受人的性格与选择的多样性,也许是当下抑郁症患者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生存压力只是一个重要条件,让这些天生有弱点的人凸显出来。我们的传统学校就是这么一个不接受学生个性与能力多样性的场所,少数有想法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无法成长,反而每天都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心力衰竭,就成了抑郁症患者,再也没有力量爬出来。

一起来,共同建设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在这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去学习,而不是只有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两条路可以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办一所学校。

音频课程和节目推荐

下面这些老师的课程都很不错,都能在喜马拉雅上找到音频资料,建议大家在劳动或者运动的时候,开始听,这样同一段时间可以收获两样。石国鹏、袁腾飞、易中天、《晓说》《老梁故事会》慢慢更新。大家也可以利用下面的评论区来补充自己的推荐。

辩论邀请:如果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我们应该打回去吗?

很多家长是这样跟孩子说的 – 当然尤其是对男孩子 – 要是在学校被人打了,那你就打回去,不要老是哭哭啼啼来找我告状,要大人给你出头。但也有很多家长不会赞同这种处理方法。

你站在哪一边?

如果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那么打回去应该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对经常被欺负被嘲笑的少部分内心本来比较虚弱的孩子,这种“打回去”的粗暴方法应该是不太管用的,打回去的代价也许超出ta的承受能力,不一定可以给ta建立信心,应该有更好的方法。比如说,双方实力如果差距太大 ,这个弱小的孩子肯定会吃亏,不仅不会变得更强壮,反而以后被人欺负就再也不敢和家长说了,越来越害怕。

正方观点:应该打回去;反方观点:不应该动手

另外我觉得可以和孩子分析一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倾向于欺负弱者。

有些经常和人吵架打架的孩子是性格急躁的原因,并不是不懂道理,大人如果只是一味劝导一般没什么用,你讲的ta都懂,ta的主要问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气,ta需要的是教ta控制脾气的技巧。大人里面也同样有这种暴力倾向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坏人,在外面经常助人为乐的男子回到家里可能就会打老婆打孩子,因为ta不缺乏善心,缺乏的是耐心。

抑郁症患者拒绝运动怎么办?

几乎所有心理医生都说运动是摆脱抑郁症的好方法,按照生活常识来说也是这样。可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会拒绝出门,拒绝运动,也讨厌旁人提醒和推动她去运动,这该怎么办?

我的观察是,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会拒绝运动,包括拒绝一些人的帮助,首先是他们听到的文不对题的错误帮助和外行指导太多,久而久之让她们很反感,所以不管是不是善意的帮助,是不是理性的建议,只要是来自这个老是唠唠叨叨的人,或者这个喜欢说废话的群体,都会一律拒之门外。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更重要的,被更多人包括心理医生普遍忽视的原因,就是人的性格。比起环境,性格对一个人的抑郁状态影响更大,甚至大得多,比如抑郁症患者普遍都比较执拗和纠结,很多有强迫症,或者是完美主义者,或者天生自理能力很弱整天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她们因此与外界的冲突不断,心力逐渐耗尽,陷入抑郁的深井出不来。所以,抑郁症患者会比寻常人更固执于自己目前的选择,哪怕是明显不合理的生活状态,这种天生的执拗、不理性和缺乏大局观,是抑郁症患者的最根本的病因。

不是后天的。不信你看,有些一家三口的家庭中,会出现一大一小两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你说这是家庭环境导致的,那另外一个为什么没有抑郁?另外,抑郁症患者中大多数是女性,包括产前产后的妇女,如果是后天环境造成的抑郁,那男性并没有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更少?原因只能是女性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能天生比较弱,或者承受的压力和不公平比男性更多。

既然是天生的执拗性格占据主导地位,就会很难改过来,因为天生的性格和弱点是很难改变的,比如容易上瘾,包括抽烟喝酒还有酒色等。这种人很难让自己变得理性和足够宽容,这也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不能真正病愈的原因。

但不能因为难就停下这种努力,方法还是有的,比如阅读和思考写作都有助于培养理性的思维,讨论和辩论同样有效,这些其实都比吃药更管用。虽然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想阅读更不想写作,但也有很多患者天生喜欢阅读和写作,他们走出来的机会应该更大。

很多抑郁症患者不喜欢阅读写作,部分原因是因为太费神,但一般人都会愿意与人交谈,尤其是对抑郁症有同理心的旁人。

不同的抑郁症患者执拗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理性思维的程度不一样。山水学堂目前的三个学生中,男孩的状态明显要好一些,他愿意运动,吃得更健康,更自律,性格方面也明显没有那么偏执,他对于自救的态度也很明显更积极。

懂得了这些,也许作为旁人会更加心里有数,有了方向。

现在想起来,我自己以前也抑郁过,而且持续了很多年,只是当时没有听说过抑郁症这个词,不知道那是一种心理疾病,我能理解山水学堂的这几个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包括她们对待外出运动锻炼身体的消极抵抗。有个女孩是这样回应我的:“我不想运动,你明不明白?不想做的事不能强迫我去做!”貌似她之前被人强迫生活过很多年。

我小时候甚至一直到青年时期都被人强迫了很多年,因为我从小就与众不同,所以我基本上能够理解他们。

要帮助身边的抑郁症患者,首先不说教。我们需要尊重其躲避现实生活,不想锻炼的状态,哪怕她们目前的生活方式有害,也只能先忍住不说。就将她们看成是躺在病床上的病人,不出去锻炼是情非得已。

我的看法:抑郁症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些年碰到了很多抑郁症患者,大人孩子都有,因为山水学堂主要面向厌学孩子,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抑郁症状,无法上学。现在山水学堂有三个少年在读书,都是抑郁症患者,其中有两个还比较严重,她们让我有相对多的机会去了解这种所谓的大脑重感冒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抑郁症是会遗传的,生活中有不少家庭是两代人都有抑郁症。绝大多数中国人总倾向于将孩子的抑郁症归结为生活中有一个什么打击或者变故,其实没那么简单,生活中的打击当然会起推动作用,但它只是推动,这个人会不会受到这种打击的影响,这个才是关键。有些人天生乐观,不管什么打击都不会让他成为抑郁症患者;

其次,抑郁症和性格有很直接的联系,那些做什么都要第一的,或者是完美主义者,还有敏感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抑郁。生活中特别有主见的性格之人,意味着不会轻易迁就别人,那他们就会纠结,内心的冲突停不下来,心力耗尽,因此容易陷入抑郁的陷阱。

有主见和完美主义者往前稍微走一点就会变成固执,固执之人最容易抑郁,因为经常会与人产生冲突。所谓固执之人不是说时时刻刻都很坚持,而是说,碰到他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人,这些人很难迁就自己去迎合别人,或者迁就别的规则。现实生活中需要迁就迎合的时候很多,那就意味着这些人经常需要内心斗争不停,久而久之就心神疲惫、睡眠不足、性格急躁。

所以,走出抑郁的根本途径不是陪伴,不是释放,而是改变思维模式,对人对事不要太固执,对人宽容一点。这一点很多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也赞同,但如何改变患者的思维模式则都不知所措,因为长久以来无数人想去改变抑郁症患者的想法,但又都不得其法,已经让这些患者很反抗,所以到了发病期往往已经无从下手了。

不得其法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打气、加油、鼓励,那些老人和家长包括不少老师就只会对抑郁症家人说这些没用的废话,往往使得患者状况更差,只想逃离这些唠唠叨叨的家人。

一个宽容的压力不大的社会也是缓解抑郁症的重要途经,这个需要大家一起来建设,先从正确地认识开始 – 抑郁症不是情绪问题,不是意志问题,主要是一个缺乏理性和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模式的问题。

在家上学者如何通过网络,合作做自己的自媒体,靠打赏赚钱

第一步: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并且相对熟悉的领域 ,比如说【宠物】,写下来,贴在墙上。

第二步:在手机上下载百度翻译,查 宠物这个词用英语怎么说。结果是pet。

第三步:打开bing.com 这个搜索引擎,别用百度,选择国际站。搜索 pet 这个单词,会出来很多信息,都是英文的。

第四步:看不懂没关系,百度翻译上可以全文翻译。复制过来,看百度翻译怎么说。绝大部分翻译是准确的,只是表达有些生硬,先将这些翻译过来的中文复制到自己手机的笔记应用上,比如印象笔记,然后开始修改,让那些读起来不太顺口的语句变得顺口。并且将那些啰嗦的内容去掉,只留下读者感兴趣的内容。

第五步:把这篇内容发给同一小组的所有伙伴审核,修改,提意见。对方必须写下至少10句点评,附在下方。

第六步:自己再完善一次,然后发给总编进行审核修改,并发表。

接下来你可以等着看微信上有没有人打赏。大家互相打赏鼓劲吧,一块钱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