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长沙山水学堂,这里是我们的线上课程之一。我们设计这个线上辩论赛,主要是给那些休学在家、由于心情不佳不愿意离开家门的少年一个参加集体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面向部分在家上学的、在体制外教育机构读书的非抑郁症少年儿童。

我是这个网课的程序设计者罗老师,如果你想参加我们的线上活动,为了网络安全,避免有人进来发垃圾信息,必须注册,请配合,注册了才能参加我们的辩论赛、故事接龙、集体创作等项目制学习课程,同时也保护了我们的交流内容的安全。




如何避免成为强势的妈妈

1

我从来不是一个强势之人,只是一个深受强势的家长所害的成年人,对这个话题说不上有多少经验,这篇文章只是我的一个尝试,希望给家长们一些参考。

近些年来,自从我决定进入体制外教育这个领域之后,开始不断思考人性相关的问题,因为我觉得,既然所有人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第一步就要深度理解人性,因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育,如果不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那就是将人都看成了一个同样材质同样尺寸的螺丝,这样的教育注定失败。在我看来,人性的重要性超过后天环境的影响 — 包括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 — 很多很多。一个人在中国大陆出生长大,很多观点和思维习惯可能都是红色的,但一到国外留学,很快就可能转变,这说明这些后天形成的世界观其实是不牢固的,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远远没有我们期望的那样深入,而一个人的性格则要顽固很多,比如一个从小就很邋遢的年轻人,到日本这样的国家留学,他的屋子很可能仍然邋遢。

汉语里面没有一个词是用来定义天生的性格特征的,一般我们要么说人性,要么说人格,但人性一般是指一个地方的人的性格特征,比如某县民风朴实,或者民风彪悍,而人格一般是指人身上的品格。汉语里缺少这个专门来描述天生的性格特征的词汇,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中历来就不重视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古代如此,今天仍然是这样。而西方社会对心理学的研究则悠久而深入得多,就如同他们对于人的个性一直很尊重一样。

2

没人喜欢强势的人,没有哪个孩子喜欢强势的父母,哪怕是充满智慧很少犯错的家长,我想一个妈妈如果被人评价为强势,肯定会觉得丢脸,失败。但这个社会似乎充满着这种强势的人格,大人孩子都有,主要是大人,尤其是那些背负着责任和压力的大人,比如领导,比如家长。

领导一旦退休就没那么强势了,因为他身上的责任压力都减轻了;家长一旦升级为祖父母,一般也会和气很多,因为这时候养育后代的压力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这说明,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变得不强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要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已经很疲惫了,再想做一个通情达理和颜悦色的家长会耗费太多心力,为了节省自己的精力,大多数人只好选择一种没那么耗费精力的为人处世方式,就是强力冲破各种人际阻力,达成目标,这在别人眼里就是强势人格。

所以,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强势的妈妈,首先是尽量不让自己背负太多的生存压力,比如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对物质生活的要求等等。

3

上面说没人喜欢强势之人,这是相对而言,如果这个强势之人距离我们很远,比如一个大公司的领导,或者国家领导人,很多人会希望ta是个强人,而不是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为什么这些人会喜欢这样的领导?我猜这是一种原始的部落生活的久远记忆在起作用,在原始社会,首领的主要作用是带领部落成员狩猎和打仗,强势的性格更适合当领导。你看那些喜欢强人政治的人,一般都是社会底层,没多少文化知识和判断力的,或者没多少主见的民众,他们的人生经常是跟着内心深处的动物习性在走。

喜欢强人政治不代表自己就是强势性格,但这种人往往也会让身边的一些家人朋友很难受,因为他们往往会很短视,同时又不思变通。

另外,中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北韩等国家为什么有一种推崇强人政治的风气?并不是这些地方的国民比起其他自由社会的国民骨子里有什么不同,而是这些地方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一种土壤,适合强权的生长,自由的种子还没见到阳光就会在土中腐烂。西方社会的国民性格当中其实同样也有奴性广泛地存在着,但是他们的文化土壤更适合自由的生长,奴性基因会受到精英的耻笑。

4

一个人的强势,主要体现在不能容忍和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和标准上,说这是性格问题会显得很笼统,还不如说这是从小养成的错误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后果。举例来说,当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批评和纠正,那么你就是一个强势的家长,如果你的第一反应是思考,ta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出格的事,那么你就是个理性之人,受孩子尊敬的家长,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区别。

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人会习惯性地在第一时间去反思,因为反思很费精力,逮住机会就开骂会比较解气,出现问题的时候在别人身上找错,比起在自己身上找错更省力。我们整个国民性当中都缺少这种反思的习惯,习惯性地捡软柿子捏,因此国民性中又欺软怕硬、窝里斗、对外很懦弱的性格。

人是否强势主要体现在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你在和人争吵时总是赢的那个,那么你就是个强势之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很多做妈妈的会解释说:”我也不想强势,做一个强势的人我也很累,巴不得别人来代替我管孩子。可是,没人能够代替我,孩子身上的毛病必须有人去纠正对吧?“

这段话听上去好像没有毛病,其实问题在最后一句 – 你怎么知道你眼中的毛病就一定是毛病?也许你的确可以代表大部分家长的观点和标准,但并不是大多数人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中国人对人性对教育基本上都是门外汉。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孩子不注意卫生,不收拾东西,在你眼中是毛病,但是在有些人眼中这完全可以容忍,那些发明家、艺术家,科学家,很多都是不讲卫生不收拾东西的。在你看来,收拾东西又不需要花多少时间,养成一个好习惯难道不好?没那么简单,对你来说收拾东西不需要花费什么时间精力,对那些天生不喜欢收拾东西的孩子来说,他喜欢的某项活动需要被打断才能完成你规定的打扫卫生的任务。你可能会说,他只是在玩而已,打断一下有什么不行?这只是你的标准,在我们这样的体制外教育的老师眼里,孩子玩得尽兴所带来的好处,要大于讲卫生的好处。所以你看,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如果都要依照你的这套标准来,不仅仅是孩子无法忍受,你身边的很多成年人也受不了。

哪怕的确是大家公认的毛病,你怎么肯定这个毛病就是可以改正的?很多人身上的毛病一辈子都没办法改过来,凭什么你就确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改正?举例来说,大部分中国家长是从来不会阅读严肃书籍的,这算不算毛病?既然你身上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毛病,为什么只要求孩子改正?事情的本质也许是,强迫孩子改正身上的一些所谓毛病,会让做妈妈的好受一些,轻松一些,眼里清净一些,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

5

其实上面这些给孩子找的理由并不稀奇,不难想到,但强势之人眼里基本上只看到自己的观点,他们似乎将自己的整个世界观蜷缩在一个螺丝壳之中,只寻找那些能够支撑自己理论的信息和文章来吸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了解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对他们来说,宁愿被孩子讨厌,也要维持自己的标准或者理念,这有些奇怪,为什么不是反过来,宁愿放弃自己的一些教育理念,也不能被孩子讨厌?改变自己的一些标准和理念,对一部分人来说为什么这么难?

这和一个人的天性有关,跟教育没太大关系,对于其他一些人,接受的是相同的教育,但他们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反思和改变没那么难,不断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固执还是灵活,是天生的,只有天生固执之人,才会宁愿被自己的孩子讨厌,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或者学生自己,睡觉之前应该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天生很固执的人?”如果是,那么一定要警惕自己的亲子关系。

有人可能会辩解:为了孩子的未来,我宁愿他现在讨厌我,这个观点也很冠冕堂皇,但同样也有问题,一个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令他讨厌的家长身旁,无法摆脱,他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未来,因为人的成长过程中,安全感是最核心的,如果在家里都不能感到安全,那么孩子的童年过程就是残缺的。

你看,这个理由其实也不难找,但一个强势的家长不仅根本不会去找,甚至当别人为孩子辩解时,这个家长第一反应是会为自己的偏执辩护,这才是最令人困惑而且担心的。

6

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为了你,我去讨饭都没问题。“那么先问问自己:你向孩子道过歉吗?据我所知,很多人是从来不道歉的。

文化基因是原因之一 – 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反省的习惯,第二个原因是基因,有些人天生是发散性思维,有些则天生是聚焦型思维,这都是基因在起作用。强势之人往往有一个有些偏执的父亲或者母亲,不一定强势,但有些偏执,比如某种强迫症,比如喜欢一个人呆着,或者人际关系不佳等等。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的基因,也没办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

如果你宁愿自己的孩子讨厌你,也要纠正他身上的错误,或者要求他按时做完某件事,那么你不仅是个强势而失败的家长,也是个自私之人。如果承认这点,并且有意识地不让自己变得自私,那么亲子关心肯定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不管天生性格如何,一个足够善良而宽容的人是不会强势的。努力工作,辛苦赚钱,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家长为了孩子开始坚持每天写文章,坚持每天学英语,才算真的努力做个好家长,因为他们是在用理性,而不是本能,来管理一个家庭。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缺陷,也是违背本能的,大多数家长做不到,因此可贵。

7

强势的性格不容易改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我来举一些例子。

我们读到一篇好文章,一般会分享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但这个社会自己写文章的人很少,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怎么写,即使勉强写了一点东西,也不好意思分享,怕别人耻笑。这其实就是一个信号,一个害怕接受别人的点评和反对意见,同时也不愿意努力完善补充自己的思想的信号。写作是一种思考,其中很多是反思,经常写作的人会自己去发现自己思维的误区,当然也不介意别人的点评。所以,如果你不想自己成为一个令孩子讨厌的强势妈妈,那就开始写作吧,而且要勇敢地分享到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接受别人的点评。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的话,那你很可能只是写一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文字而已。

第二个信号,强调小孩子读经。说老实话,在我看来,让小孩子读经是一种犯罪。经常听到那些强调孩子读经的家长争辩说:“他们现在虽然不懂什么意思,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这纯粹是狡辩,既然孩子现在不懂,那干嘛不等他长大以后再开始读经?孩子的大脑又不是一个罐子,可以随便往里装东西,他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格。这样的父母,只要有机会就会将自己的一些理念灌输给别人,给那些比ta弱势的人,她如果是个老师,肯定会灌输给学生,她如果有年迈的父母,肯定会灌输给父母。

第三个信号,指导孩子学英语时,过分强调输入,而不重视输出,这些家长的解释和让孩子读经的解释差不多:“先输入,有了足够的积累,到时候自然会流出。”在我看来,这同样也是一种偏执,将人的大脑当成了容器,而不是仪器。有个孩子妈妈竟然这样问我:“我知道你强调学英语要多输出,你不认同单纯输入的方法,但我的方法是每天一个小时的输入,你觉得这样行吗?” 这就是的偏执!而偏执之人很容易强势。

第四个信号,强调孩子要多阅读,但不动笔写作,这跟强调孩子要从小读经是一样的思维模式,这样的家长似乎对于老人之言,对于规则和既有的 理论有一种痴迷,也许他们的大脑是聚焦型的,而不是发散性的。在英语中有人会用这样一句英语来讽刺这些人:“That’s easy.”,意思是这很容易,言下之意是:所谓的爱读书其实只是因为比写作容易,但是又显得很好学很有文化的样子。很多人貌似读了很多书,但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第五个信号 – 讨厌小动物。我们这栋楼里以前有几个老师带着几个孩子呆了几个月,孩子们都很喜欢我家的白狐 – 一只漂亮的小狗,但其中一个老师第一天就要求我将白狐关起来,或者用链子锁在院子里,因为她不喜欢白狐将他们租用的那几间屋子弄脏,或者耽误孩子们学习。后来的那些时间里,这些孩子很少下楼,几乎从来没有时间玩,每次下楼也只是为了跑步锻炼,他们学习做家务做卫生的时间似乎比玩的时间要多。这几个老师就是那种对秩序和规则过于偏执的人,他们眼里看不到教育的全貌。

课程内容必须注册并且登录才能看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