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体环境中,孩子才能学会融入社会吗?


1

并不是。在军队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除了走正步,除了打仗,也许啥都不会,而在一个很小的偏僻山村长大的孩子,长大以后也许可以适应复杂的商业环境,成为大城市的精英。

西方国家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家教育的,比例远远超过中国,这些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会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他们的孩子中有一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父母一样成为了西方社会的精英。反倒是那些普通公立学校的大环境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家庭环境糟糕家庭里的孩子,毕业后只能去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比如在快餐店卖汉堡,也就是说这些大集体中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很弱。

这些例子其实在中国也可以找到很多,只要稍微用心去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与我们的想法并不一样,举例来说,几乎所有跳楼的孩子都是出自大集体的传统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体制外学堂,或者国际学校的孩子去跳楼的,至少那些跳楼的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融入集体和规则的能力并没有因为他们呆在集体中就得到了提高;还有,在体制外学校,包括学堂和国际学校读书的孩子,身体素质、英语口语、社会实践能力、口才、自信心都强于体制内学校的学生,难道这些都不算社会适应能力?为什么我们中国的父母普遍会,而且是不假思索有这样的担心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的学校明明是一个封闭的环境,学生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脱节,孩子们很少离开校园走上真实的社会,他们连单独乘坐公交巴士都可能不被父母允许,从这种学校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呢?

学校里基本上只有两种类型的人,老师和学生,这里没有物业管理人员,没有商贩,没有流动人口,没有农民工,没有人贩子,根本学不到与这些人打交道的能力。反倒是在体制外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多得多的机会走向社会,他们要自己做饭,有时候还要自己买菜,很多会长途骑行或者徒步,自己买车票,问路,洗碗,扫地,自己洗衣服,可能还会种地。。。

举个例子,以前张家界的覃山学校,很小的一所学校,位于一个小山村里,没有围墙,旁边有一条“危险”的河,完全是向社会敞开的,我觉得他们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很让人放心啊。现在搬到了长沙的覃山,以及我们山水学堂,都是位于村子里,没有围墙,孩子们可以自由进出,是社区的一部分,怎么反倒家长们会认为我们的学生会不具备必要的社会适应能力呢?

与同学和老师打交道应用的是同一套适用于同龄人的标准,而与社会打交道需要头脑中有完全不同的标准。

不管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我们的体制,都是高悬在我们的民众头顶的一个鞭子,轮流挥舞,鞭打着驱赶着羊群聚拢,这种鞭子产生的呼啸声从每一条门缝里钻进来,钻进我们的卧室,让我们做梦都在害怕被抽到,这种普遍的不安全感,导致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对于教育的目标是,不需要优秀,也别去追求什么幸福快乐,跟大家一样,平安就好。

2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部分父母的偏执。所谓偏执,就是只看到事务的局部,过于强调某个方面的重要性。比如说,不少父母无论如何都不让孩子从体制内学校出来,哪怕ta已经是抑郁症了,哪怕孩子已经有自杀倾向了,哪怕孩子哭着甚至用自残的方式来表示自己不想去上学,也要想尽办法让ta回到学校,最多是在看了心理医生,吃了很多药,在家休养半年到一年之后再回去。这就是父母自己的偏执个性在作怪,而不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不是文化。很遗憾,很多人同样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偏执,就跟他们看不到自己被洗脑了一样。

如果有记者去调查一下那些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大概率会注意到,这些孩子的父母中,往往会发现一个偏执的家长。其实根据我的观察,抑郁症孩子也好,跳楼自残的孩子也罢,压力主要来自于家长,而不是学校。

同样,这种偏执的个性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就和我们的社会上有很多不可理喻的所谓“爱国”一样,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和体制鼓励这样的偏执个性,这些家长其实是一群帮凶,在扼杀那些自由的灵魂。

假如一个孩子从小被教育要善良而宽容,那么即使ta没有在大集体中生活过,大概率长大了会受人欢迎,受到身边人的保护。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也很幸福、健康,比如一辈子在某个研究所或者单位里做科研的人,比如那个屠呦呦奶奶,比如一些出家人等。

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圈子其实相对单纯而稳定,对他们来说,与人打交道并不是什么难事,相反,如何与家人打交道,如何看清自己,培养反省的习惯和能力,才是更难的,更重要的,而这种能力,并不需要在传统学校这种环境下才能学到,事实上,体制外教育相对更接地气的人性化的宽松教育,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与亲戚朋友之间打交道更自然。

另外,体制外教育机构里长大的孩子,朋友并不比在传统学校成长起来的孩子少。

3

如果是比较孤僻的孩子呢?

其实孤僻的孩子在人群中更没有安全感,也根本没有兴趣和勇气去学习与人打交道,因为人群给孤僻孩子带来的压力已经消耗了ta大量心力,根本不可能积累起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学习如何与同学打交道。相反,在一个小环境下教书,老师的压力没有那么大,会有更多的耐心去鼓励这样的孩子,其他同学既然不需要承受很多学习压力,对身边的有个性的孤僻同窗也会相对宽容和耐心一些。这样的环境一般来说更适合孤僻孩子读书。

当然体制外私塾和学堂形形色色,其中有些私塾是以严格甚至古板为特色的,他们是孤僻孩子的噩梦。只有那些具有足够宽容度的学堂,才适合这种个性的孩子。

如果一个私塾或者学堂的卫生井井有条,什么都摆得整整齐齐的,一般来说这里的老师条条框框会比较多,这里是一个老师绝对主导的环境,孩子们只是一群需要听话的羊 — 如果是孩子主导的话,不会这么干净整洁 — 孤僻的孩子会受不了这种环境。还有一个判断依据,如果学校墙上贴着弟子规或者各种规章制度,孩子很小就在背诵经文,那么这样的环境也不适合他们。



参与本章1写作的写手和帮手:罗老师。如果你想加入写作队伍,请先提交一些写作素材或者写一点文字给我们的其他写手看看。
作者julian是这一章的写手。

添加本章相关写作素材

如果你有什么和本章有关的资料和素材可以补充,欢迎在这里写下来。不要太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